物候 24节气物候是什么意思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物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物候以及24节气物候是什么意思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物候的起源

物候之名称,来源甚早。《左传》中即有每逢二至二分等节日,必须记下云物的记载的说法。唐代中叶诗人元稹在湖北玉泉道中所作诗有句云:“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古人把见霜、下雪、结冰、打雷等统称为物候。物候学与气候学虽可称为姊妹学科,但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早得多。在16、17世纪温度表与气压表发明以前,世人不知有所谓“大气”,所以无所谓“气候”。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

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代,目的是为了指挥奴隶适时从事农业生产。我国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重视农业活动的适时。《管子·匡乘马》篇除说“使农夫寒耕暑耘”外,并具体指出:“冬至后六十天(即雨水节)向阳处土壤化冻;又十五天(即惊蛰)向阴处土壤化冻,完全化冻后就要种稷;春事要在二十五天之内完毕。”《吕氏春秋》一书,杂有农家的话,《上农》等篇就是谈农业的。它在《十二纪》各纪的篇首曾因袭《管子》,又汇集了劳动人民有关这方面的经验,编为十二个月的物候。其后这些节气和物候的知识,更被辗转抄入《淮南子·时则训》和《礼记·月令》等篇。

但是这种书本物候知识,还是要靠劳动人民的实践,即从生产斗争中得来。华北一带农民有一种口传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里所谓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统是物候。就是从人的冷暖感觉、江河的冰冻、柳树的发青、鸿雁的北飞,来定季节的节奏、寒暑的循环,而其最后目的是为了掌握农时,所以最后一句便是“耕牛遍地走”,这可称“有的放矢”。从歌中“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几句看来,这一歌谣不适用于淮河流域,也不适用于山西、河北,当是黄河中下游山东、河南地方的歌谣。九九是从冬至算起,所以是以阴历为根据的,一定先有二至二分的知识才会有此歌谣,可见这歌谣也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或以后产生的。

到汉代铁犁和牛耕的普遍应用,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农业有了显著进步。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相差半个月,应用到农业上已觉相隔时间太长,不够精密,所以有更细分的必要。《逸周书·时训》就分一年为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如说:“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等等。

24节气物候是什么意思

24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分段方式,用于指示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每年划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点基本上是太阳到达黄经某一度数的时刻。

物候是指根据动植物生长和发展的特点,将季节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物候阶段通常与特定的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现象相关联,比如春天的物候阶段可能包括春分、开花、繁殖等。

综合起来,24节气物候指的是根据24节气的时间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动植物的发展和生长特征,将一年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物候特征的季节阶段。这种划分有助于农业生产、气象观测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什么是物候知识

物候知识是指关于动植物生命周期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这些生物现象与气候、季节、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关系的知识。

它主要研究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休眠等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以及这些阶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力等。物候知识对于农业、林业、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物候什么意思

自然物侯是指野生动植物物候现象和一些反映季节变化的水文气象现象。是和农业物候相对应而言的,代表自然季节的变化。自然物候现象可作为指示和预报农时的指标。物候(wùhòu),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文章分享结束,物候和24节气物候是什么意思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综合资源

成人短信笑话 十则高雅幽默的笑话

2024-10-18 11:41:18

综合资源

qq流行网名,20个字的餐厅名字。

2024-10-18 11:58:03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