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大巴行驶在开往贺州莲塘乡参观客家围屋的路上,文友们在车内聊天。说着说着,不知怎么就冒出来一个句子:“赶圩归来啊哩哩”。“赶圩是什么?”自小生长在北方的团友问。啊

啊,有的地方叫赶集或者赶集。是指南方农村的人们在约定的交易日到镇上的自由市场交换货物、拜访朋友、做生意。

“那莉莉从集市回来后怎么样了?”有人又问了。

这是广西民歌、云南传统童谣、彝族民歌……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是准确的。 《丽丽赶集归来》不是任何少数民族的民歌,也不是童谣,而是一首融入了彝族民歌元素的创作歌曲。歌曲由广西壮族诗人古迪作词,作曲家黄友义作曲。第一稿于1979 年形成。

广西贺州市莲塘镇

每一首优秀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都是时代的回响。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神州大地。冰川消融,万物复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寸都在希望的田野里蓬勃发展。十亿中国人举杯,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的繁荣。新作品不断涌现,平均水平相当高。就音乐界而言,顾建芬老师的代表作《乡恋》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并最终获胜成为重要节点,标志着单一的“硬、强、高、响”的音乐风格已成为当今音乐界的主流。过去,音乐家们随着新时代的审美诉求和大众的期待,创作个性越来越鲜明,迅速转向风格健康、内容积极、温柔优美的抒情风格。旋律。

当时广为流传的一些作品,大多是描写城市人的,涉及农村的很少,更不用说表现西南少数民族农村的作品了。但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影响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 1979年冬,黄友义、古迪等人接到新的创作任务,以舞蹈为主,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复苏的新气象。为此,几位艺术家前往隆林德阿乡体验生活。有一天,他们碰巧碰到了一块被禁止多年后重新开放的圩田。

在歌展上

芦苇又奏起来,山歌又唱起来,小镇里人来人往,小镇里充满了欢乐和繁荣。 “在人多的地方,谁是最显眼的人?当然是女孩子了!那么农村女孩子在圩田上做的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呢?就像现在的女孩子和城里的女孩子一样,买布料、买衣服。”几件小饰品小工艺品,买买买!”黄友义老师坐在我对面,详细讲解了创作过程。 “那我们怎么表达他们的快乐呢?去圩前一定是快乐的,在圩上也是快乐的,但最快乐的肯定是买完东西回来的路上!”

因此,古迪老师选择了彝族女孩作为主角,重点关注她们离开集市后一起回家的时间和情景。他很快就写出了《赶集归来》的歌词初稿:“夕阳西山赶集散,高高兴兴回家。人生如蜜,彝族姑娘如同银项链和金戒指一样美丽。”这句话非常平淡而简单。手法上用真实的场景来描绘少女们欢声笑语的心情,歌词的风格和韵律已经有了扣人心弦、轻快的节奏。

接下来轮到作曲了。黄老师接到的要求是让舞者一听到音乐就跳舞。对于作曲家来说,写出一首好歌也许并不难。然而,在歌词、主题、风格、形式、目的等约束下创作一首曲子并不容易,而且曲子必须“好听”。特别是舞蹈编排必须有贯穿全场、节奏清晰的“音点”,以及将歌词含义与舞蹈动作结合起来的“词点”。基于多方面的要求,黄先生决定借鉴《土耳其进行曲》的节奏方法,抓住彝族民歌旋律为基本素材,用传统的羽调进行开发,并在其上加上衬字“阿丽丽”。反复强调女孩们要一起回来,玩耍,欢笑。动态的。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阿莉莉》这句台词是这首乐曲中最精彩、最朗朗上口、最生动的创作。后来,有人将这三个拟声词的组合解读为“彝语‘ok’的意思”或者“广西百色隆林方言‘姑娘’一词的读音”。事实上,它们都是依附的。黄老师笑着解释说:“没那么复杂,少数民族很简单,晚上,村民们围着火堆,聊天唱歌,起床时就提高嗓门喊‘莉莉莉……’” ’或者‘呜……啊……’,那些跟随你的心的单音节可以在夜空中传得很远,我只是把他们的喊声改成了更容易发音的词。”

《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舞蹈伴奏就此诞生。它有两段结构,4/4 拍子,始终以十六分音符为节奏。音乐充满明快、跳跃的欢乐:“太阳西山落下,啊哩,太阳落山了,啊哩,欢乐。嗨哩,回家(啰)啊哩。”

歌词的意义、音乐的情绪和舞蹈的呈现是那么的和谐、互补。该节目一到广西演出就受到广泛好评。 1980年,作为广西歌舞团派往北京参加演出的节目之一,《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曲让国内著名音乐杂志《歌曲》编辑部惊叹不已,并发表在《舞蹈《歌曲》上。该杂志当年12月号。封底。次年,《赶圩归来啊哩哩》杂志主办了“全国优秀歌曲”读者投票活动。这首歌曲再次受到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支持,并跻身获奖名单。颁奖晚会上,北京军区同志文工团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改编成合唱,与顾建芬老师的《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起作为当晚的开场曲。

《赶圩归来啊哩哩》,唐佩珠演唱,1985年版

从这个晚上开始,《赶圩归来啊哩哩》不再只是一首可以跳舞的歌曲。 1985年,黄友义老师将原曲改编成独唱歌曲,由广西歌舞团青年歌手唐佩珠演唱。该歌曲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并在比赛中成功荣获“银鸟奖”。唐佩珠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赶圩归来啊哩哩》随后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和广播音乐节目中,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歌手以各种方式演绎。我自己不久前也听过摇滚风格的版本。在令人兴奋的电子“啊哩哩”声中,我被审美记忆震撼了。目瞪口呆的同时,我不禁感叹一首好音乐所具有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公交车上“去梅花会”的热闹话题,让好客的贺州主人在我们原来的行程中增加了一段“去梅花会”的插曲。小镇,小街两旁都是摊位。毛茸茸的小鸭子,小母鸡四处张望;成堆的柚子,一篮篮的百香果;茭白、油菜籽、西红柿……下面都是农村丰衣足食的日常“啊黎黎”。新颖,但并不难让人高兴和兴奋。更何况,还有山楂,失踪已久的山楂,承载着大山的霸道游戏!有绿色的新鲜水果和腌制的干果。拿起一块,咬一口。酸味过去后,你的嘴里就会充满“啊哩”的甜味;转身后,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袋子。我们没有穿着色彩缤纷的衣服。彝族不是少女,其脚步也有“阿丽丽”般的轻盈和流畅。

卫国之行的余味悠长,直到第二天,还有兴趣的团员们还在问:“《卫国归来,丽丽》的下一句是什么?”

唉,我不记得下一句歌词是什么了。我只记得“啊,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从市场回来。”朗朗上口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响起。我的脚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而动。然而,“人们认为《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童谣或一首民歌。这都是你的错!”我向黄老师投诉。因为他坚持一生不开演唱会、不出书、不做宣传,因此,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首旋律,也很熟悉,但《赶圩归来啊哩哩》的真实身份却仍不清楚。

作曲家黄友义

年近70岁却依然童心未减的老人闻言哈哈大笑。他只是一位从小热爱音乐、充满节奏热情和旋律美感的作曲家。他对创作的理解无非就是创作过程本身,并不期望作品制作出来后能够收获什么,或者收获多少。他的作品不仅带有调式、音符或节奏,更体现了他的审美经验、创作态度和情感。作品一旦公开,好坏就留给公众去检验和评价。他依然坚持的,是他自己。010-30000 虽然他创作的最初根源是社会需要给他的指示,而隆林德阿乡集市的场景也激发了他对这种指示的回应,但他的创作中形成的音乐却并非如此。潦草地写着“提案的完成”。不是简单的“写实描绘”,也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是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风格融合的典型成功案例。

用户评论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暖瞳

哇,《还乡,哩哩》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很有诗意,初稿写于1979年,那时候的文字感觉都很有分量,期待能读一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咆哮

标题很有意思,但说它不是民歌,那是不是意味着它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有点好奇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病态的妖孽

1979年啊,那个时代的文字现在看起来肯定很有味道,但我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陈旧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淡写薰衣草的香

《还乡,哩哩》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味道,但说它不是民歌,有点意外。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雨后彩虹

很想知道《还乡,哩哩》初稿的故事,不是民歌的话,那它一定有独特的魅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青袂婉约

不是民歌?那它是什么文体呢?感觉这个标题挺吸引人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〆mè村姑

标题很有特色,但说它不是民歌,我觉得有点可惜,民歌总是能让人产生共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念安я

这个标题好熟悉,一看就知道是一篇有深度的作品,不是民歌的话,那它一定有更丰富的内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断秋风

《还乡,哩哩》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记忆,不知道文章里会不会有类似的情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盲从于你

初稿写于1979年,那时候的文字应该很有力量,不过现在读起来会不会有些陌生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幸好是你

这个标题听起来很有味道,不是民歌的话,那它肯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为爱放弃

好奇《还乡,哩哩》这个标题背后的故事,如果不是民歌,那它的创作背景一定很有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短发

1979年的作品,现在读起来应该很有历史感,但不是民歌,有点遗憾。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巷雨优美回忆

《还乡,哩哩》这个标题很吸引人,但说它不是民歌,我还是有点不习惯。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喜欢梅西

感觉这个标题很有深度,如果不是民歌,那它一定有更多的思考和情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歆久

标题听起来很有诗意,但不是民歌,不知道这篇文章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浮世繁华

初稿写于1979年,那应该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感受到那份温暖。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冷青裳

这个标题好有画面感,如果不是民歌,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乡,哩哩》初稿写于1979年,它不是民歌。
青衫故人

《还乡,哩哩》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了远方的家乡,不知道文章里会不会有类似的情感流露。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综合资源

《起床号》4月29日,早上好!宋《赶圩归来啊哩哩》

2024-9-25 1:21:26

综合资源

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表演者从音乐节回来了。

2024-9-25 1:25:12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