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温泉世家王氏英雄
位于兴宁市南20余里的泥皮处,有一条地热资源丰富的山谷。这里泉水蒸汽密布,故名“塘湖”,“塘湖小沐”也跻身古代兴宁八景之一。清代刘隐功在《汤湖竹枝词》中曾写道:“夕阳斜照紫霞,木衣老少意气风发。海边香衣人照集,左边拿着勺子脱下衣服,放在烟波里,洗掉全身的污垢和污垢。“桂鲁村的孩子们热情高涨,唱着和平的歌。”就是在这样的世外桃源,诞生了粤东著名的孝亲家族:唐湖王氏。王氏的始祖王宪,字孟春,宋钦宗进士。曾任福建省永福县县令,后迁梅州为左赞博士,群解散后,与弟弟王修因故迁居兴宁荣县鹤山。他们与潘、谢同住一所房子,组建了兴宁河山王氏家族。鹤山王氏传至第七代王渊。沉毅是一个很有深度、足智多谋的人。当他看到“城南汤湖山水融为一体,土肥民俗厚,温泉涌出时,感叹道:这就是我的武陵源。” ”所以他崇拜他的母亲。 “迁居世家”(乾隆王氏族谱《紫峰公行略》),成为唐湖王氏的始祖。王渊之后,王氏子孙大多以德行仁义而闻名乡村。比如,第九代贤武就曾因其正义之举赢得了“乡党春风”的美誉。第十二代王举是一位“尊德重乡”的人。他还捐资修建兴宁王氏宗祠、办湖坑河防洪协会,赢得了全县的尊敬。到了明朝末年,唐湖王氏家族已是鼎盛,已享誉全国。
兴宁泥皮镇塘湖王家老宅,是王若水的祖父王元载和叔父王元斌所建。
王若水故居老屋正厅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月,王若水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王若水的父亲名叫王旭,母亲叫彭,王若水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因尊崇广东著名儒家詹甘泉,王旭将其命名为“若水”,并赐字“安生”。王若水十六岁时,父亲突然去世,留下孤寡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然而,王若水出身“非凡”,学习也十分刻苦,这从来没有让母亲担心过。天启元年(1621年),年仅19岁的王若水一举通过高考,以全县第九名的成绩进入县学。此后,每次考核他总是名列前茅。天启六年(1626年),因功绩卓著,被张太师提拔为师弟。王若水当时虽然年轻,但已“刚正不阿,出类拔萃,风流倜傥,非官不来,但听说莫庄有一块砚田(王潜龙家谱:010) -30000)。”天启时,他是太监。党势力猖獗,读书人多靠阿谀奉承,着书不实,学风浮躁。然而,年轻的王若水无法忍受这种潮流,于是他逆流而上,写文章弥补劣势。他的文章“以大视野看法,关注程、朱之真,为一时宁邑之典范(《岸生公行述》)”,为当时的兴宁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那个时候。无数人被他的文章感动,愿意关注他。每个研究或咨询过他的人都对他的知识印象深刻。王若水除了学识纯朴之外,还以孝顺闻名城里。母亲病重已久,他不顾艰辛,日夜伺候,不脱衣服。结果,他错过了几次参加乡试的机会。为了让母亲康复,王若水向名医求救,甚至向巫师求救,用尽一切办法。崇祯十二年(1639年),太后病逝。王若水痛苦得不想活了。他哀悼一切仪式,连续三年吃素,不吃肉。咸丰《岸生公行述》粤东名僧穆远评价他“生性孝顺,理财细致,居乡野,朴素谦逊,若无能为力”。时更赞道:“吾城名王生,若水之品德,非古人可比,若遇知心好友,乃中原英雄。(牧原和尚《兴宁县志》)”这可见,王若水的学问和德行堪称全市的典范。
老宅正门上方悬挂着王若水的“文魁匾”(陈卫平摄)
2.两次拯救城市,做出了持久的贡献。
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若水终于如愿前往广州参加乡试,并考了第五十七名。但他对官场的黑暗深感厌恶,于是放弃仕途,回到家乡以教授为生。由于他学识渊博,拜其弟子的弟子无数,以致当时的兴宁“采芹采魏客,常外出求学(《赠王岸生乡荐序》)”。
然而,原本想当一辈子老师的王若水却没想到,时代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覆灭,天下大乱。粤东逐渐成为清廷与南明政权相互争夺的地方,军事灾难频发。加之兴宁本来就是“劫乡”,政治混乱加剧了社会混乱。一时间,平民和盗贼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从崇祯十七年到康熙二十年,短短四十年间,兴宁就发生了十余起“抢劫叛乱”。政府无力自卫,百姓忧心忡忡。在社会失序的危机中,王若水挺身而出,主动“招兵抗大灾、筑堡保乡、身先士卒(王工《岸生公行述》)”,筑牢了抗击疫情的坚实防线。保护环境和人民。障碍。
顺治四年(1647年)春,徽州“山贼”抢劫独皮岭。村里的人惊慌失措,害怕战争。王若水见状,义正词严地驳斥,坚决率先应战。他率领刘鸿藻等当地勇士在独皮岭与土匪作战,将其击退(咸丰《斧头山迁葬墓铭》卷12 《兴宁县志》)。首场大胜在兴宁引起轰动,王若水成为兴宁本土联赛集训坚定不移的领军人物。
没想到仅仅四年后,顺治八年(1651年),又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五月初三,“流寇”突然袭击兴宁北门,杀害了清廷任命的兴宁县令石初钦及一批幕僚,并洗劫了国库(咸丰《外志纪略》卷)。 12 《兴宁县志》)。事情发生后,隔壁的昌乐县衙门急忙向徽州府总司令黄英杰报告兴宁已“变萧墙”,希望他赶紧向两藩诸侯汇报(即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出兵平乱。黄英杰听说后大吃一惊。通过了解,他发现这起事件是县令石初信“不遵上级意愿,贼民犯大错,民愤激起”所致(黄英杰010-) 30000)”,引发人民暴力起义,并被处决。
黄英杰知道,如果他将此事报道为“平民起义”,兴宁人民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屠杀。昔日驻扎兴宁时,他对王若水十分尊敬,因为他“举止儒雅,为人处事不阿谀奉承”,这使他能够赢得民心,“崇尚成功”。因此,他对王若水非常尊敬(黄英杰《外志纪略》)。于是他赶紧给王若水写了一封信,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希望他出面调解,平息事端。他们商议,以“滨海贼三千,入城杀施县”为借口,王若水出面报告此事,然后吩咐二诸侯掩盖此事。 (黄英杰《黄总兵寄岸公书》)。最终,在两人的配合下,避免了一场灾难。虽然历代兴宁县志要么按照官方说法将此次事件记载为“土匪叛乱”,要么明确称其为“平民叛乱”,并赞扬黄英杰救民的功绩(咸丰《黄总兵寄岸公书》山)编年史),王若水还在处理。不过,他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为了保护人民,他与各种势力周旋。据说他为“整个城市”做出了贡献,名副其实。他应该被载入史册,并被后人铭记。
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有“盗贼”入侵,劫掠兴宁南翼。当他经过王若水的住所附近时,“项警告不要进入他的住所,说:“王安是个好人,小心不要打扰他。他是如此被别人说服。” (咸丰《黄总兵寄岸公书》卷九《兴宁县志》)可见,在这个乱世中,王若水已经成为兴宁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帜,成为“护城”。
王若水秉公办事,淡泊名利,不偏袒任何一方以谋取私利。他只有把保护人民和城市放在第一位,才能得到各方的认可,深受人民爱戴。他的故事是这样的:“辛卯巨变,整城兴建,消失无踪无害,旧人聚光,暗如空……三十余年,仍如穷书生之家,虽然妇孺皆知大众不喜钱(《兴宁县志》),但其曾侄孙万县令王恭也表示,他“为整个社会做出了贡献”。城护国,但他不会退”(王工《人物志》)。乾隆年间,县令王伦布追赠他“孝贞”、一“孝”、一“贞”,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王若水对家人、对人民的高尚品格。雍正元年(1723年),王若水牌位经村民推荐并经朝廷批准,纳入兴宁乡献贤祠供奉。历代兴宁人民都尊崇它。
王若水故居上老屋天街(陈卫平摄)
王若水故居老宅内的鲜花(陈卫平摄)
3、忠身移川,英雄美名代代相传。
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若水在塘湖故居安详离世,享年七十六岁。王若水先后与陈、彭、张结婚,育有三子三女。长子洪,名国福,次子安,名公福,三子丁,名九福。他们三人有十个儿子。康熙末年,天下太平,但四川人口因战乱而锐减,因此朝廷鼓励各省人民入川耕种创业。由于兴宁是人口稠密地区,生存困难。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塘湖王氏响应朝廷号召,不远万里来到四川,带着老少皆宜。这些移民中就有王若水的孙子王乙吉。康熙末年,王一给跋涉至四川徐州府宜宾县山外乡石家坝。他看到这里靠近岷江,土地肥沃。这是一个安身立命、创业的好地方。于是他就从刘房东那里拿了过来。佃户耕种土地并开始在水坝上经营。由于坝区土地以沙土为主,适宜种植烟叶,以王一贵为代表的兴宁移民先后以石家坝和邻近的月波坝、霍张坝、太公坝为基础,开发了大量农田。种植烟草并从中致富。王一吉之后,他的堂兄弟们也纷纷追随他,定居在石家坝一带,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间,王若水的子孙已“迁蜀大半”。春分祭祖这一天,王氏宗亲都会思念万里之外的祖先坟墓,“思念远在广东的祖先,无人敬仰”(《岸生公行述》) ”。他决定将遗骸迁往四川,并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派人将王若水的遗骸从塘湖运至四川,安葬在距石家坝数十里的凤西场浮头山。每逢春秋佳节,王家子孙都会宣扬王若水的事迹,教育子孙珍视唐湖家族的名誉,忠孝报国。在王若水事迹的感召下,四川王氏后裔涌现出不少才俊,比如被乾隆皇帝推举的王恭。由于他的孝心卓著,其事迹被记载为《斧头山迁葬墓铭》。隋公王如昭以孝道、兄弟情为先,励精图治,在成都修建了王氏宗祠。
两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凤西场浮头山早已更名为帽儿山,但客家圣人王若水的墓地仍保存完好。该墓地融合了广东墓葬和四川墓葬的风格。不仅修建了川式抱鼓墓碑,还修建了粤式墓堂、摆手等。墓碑正中写着:“前清赐文林琅琊十三代忠义墓,谥孝贞,安生亲王王府君”,两侧楹联为:“坐重岗临石岸,堂迎曲水重叠文峰,俗话说:“青山有幸埋忠骨,故异乡无异。”王若水生前虽然从未踏足过四川,但他死后,他的英雄气概继续激励着这片遥远西域的子孙后代。孝义仁义的优良家风在巴山、蜀水根深蒂固。
四川宜宾蕨溪帽儿山风景,王若水正在睡觉(陈卫平摄)
用户评论
身影
王若水啊,一直很喜欢他的作品,这次去四川采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让人羡慕啊!梅州的山水和广东的韵味,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抵千言
看了王若水的文章,感觉他这次四川之旅收获颇丰。广东乡贤到四川,两地的文化碰撞,真是让人期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熟悉看不清
王若水在四川的迷失,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希望他能继续写出更多有深度的好文章。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身上有刺,别扎我
标题党吗?广东乡贤去四川迷失,这也能成为文章?感觉有点牵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楼买醉
王若水去四川,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厉害!作为广东人,我对他刮目相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呆萌
梅州兴宁的王若水,去四川迷失了,这是不是说明四川的魅力太大,连广东人都被吸引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王若水这篇文章,让我对四川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广东的乡贤有了新的认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清晰的声音
标题说得挺吸引人的,但是文章内容一般般,感觉王若水迷失得有点太夸张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满心狼藉
王若水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异乡的点点滴滴,那种迷失感真是难以言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王若水去四川迷失,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挑战。希望他能勇敢面对,继续创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桥残雪
王若水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广东乡贤的坚韧和勇敢,真是令人敬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若他只爱我。
感觉王若水去四川迷失,更像是在炒作自己,这种做法让人不太舒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王若水这篇文章,让我对四川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广东乡贤去四川迷失,这标题真是让人好奇。读完文章,发现作者真的很会描绘。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王若水这篇文章,让我对梅州兴宁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四川有了新的认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王若水在四川迷失,这是不是说明他太过于依赖家乡的温暖,以至于在外地找不到方向?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王若水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广东乡贤的内心世界,真是让人感动。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着哭着就萌了°
感觉王若水去四川迷失,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波映月
王若水这篇文章,让我对广东乡贤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