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家来说,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素材是我们的基本能力之一。
没有材料,文章读起来就会空洞乏味。如果你有材料,但不加以提炼和整理,文章就会显得散乱、杂乱。
素材相当于一篇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就没有丰富生动的文章。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生活中获得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即从书本、资料中获得的材料;另一个是日常收集人们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者,写作就变得容易了。”
材料来源有很多。素材是从生活中提取的,是阅读、查资料、看影视剧积累的素材,或者是从别人那里收集的素材。
不同材料按其来源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是指自己的亲身经历,是第一手材料。当我们开始写作时,我们通常从自己的经历开始。
我们的童年故事、生活经历、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我们的思想、感受、感悟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也是写作的第一手素材。
作家严歌苓说:“最好的写作一定来自个人经历”。每个人的写作都离不开自己的个人经历。生活经历是我们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当然,我们写作时,仅仅写个人经历是不够的。过了一段时间,写作就会变得空洞,没有什么可写的。然后,我们需要间接材料。
间接材料是指我们从其他媒体获得的材料。例如,从书籍、电影和电视中获得的材料,或者从他人那里挖掘的材料。
当我没有灵感或没有素材可写时,我会看书或看电影。你读过的书可以写成对名著的反思或解释。《瓦尔登湖》 《塬上》 《半生缘》 读完这类名著后,可以写一篇文章,既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分享给也喜欢这本书的读者。
无论是直接素材还是间接素材,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就可以丰富我们文章的内容。
如何收集材料?分享5个方法:
01 保持敏感
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不断地探索身边的素材。
比如季节的更替、人员的变动,在别人看来可能很平常。但在我们作家眼里,它们都是可以加工的材料。
所以,一定要走出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验人情的温暖和温暖。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更不能闭门造车。多感受,多观察,深入我们写作的对象。
只有这样我们写的时候才能更有创意,字才能更真实。
而真实是我们作家需要具备的情感之一。无论素材如何处理,我们所表达的情感都必须是真实的。
02 提高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能力,就是通过人类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大脑观察事物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我们可以使用联觉修辞。联觉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通过一系列的联觉,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写作最重要的是通过你的文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只是粗略的描述,文章很难有代入感。
例如,文章《一半春色以染心,一半诗意以从容》 :
风在微笑,柳树在烟雾中生长,花蕾在层层开放春天。茉莉花有点鹅黄,梅花洁白如雪,梅花暗香弥漫袖子……春风吹散了每一丝春愁。
他的眼里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唇齿间,勾勒出醉人的红梅色。心里仿佛一阵春风,吹起了万千红花萼。蜿蜒的思绪如桃花,等待绽放。
通过色彩的描写和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明媚和灵动。
03 善于收集生活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生命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图书馆。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自己的写作财富。
那么生活中如何选择材质呢?那些难忘的经历,那些难忘的记忆,那些引发自己思考的人或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只要你愿意用心去观察你的生活,用心去体验你的生活。你会发现书写材料无处不在。
此前在网络上火爆的《卖米》是北大才女张培香写的一篇文章。本文荣获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煽情的成分。语言很朴素,用线条描写描述了作者和母亲卖米的艰难过程,但却感动了无数人的心,读起来让人落泪。
之所以打动人心,是真情,因为这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字里行间透露着真诚。真实的感情是最感人的。
04 随时记录灵感
灵感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来无影去无踪。我们能做的就是随时记录灵感。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学会观察生活,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发朋友圈或微博头条与读者互动。有时,读者的一些回应和评论也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也许,一个小小的微标题可以延伸成一篇文章。
我有一篇文章《落日黄昏晓,夕阳醉晚霞》。前几段是记录当时的灵感。我写完发在微信朋友圈、微信头条上,第二天继续拓展成文章。它是这样开始的:
我喜欢仲夏的黄昏。夕阳渐渐西沉,橙黄色的光芒穿过树林,在墨绿的树叶上斑驳地舞动。伸出手,握着绚烂的光芒,勾勒出温柔的轮廓。
天空是一望无际的蓝色,蓝色的画布上飘浮着白云。追随微风的脚步,他们漂泊四方,四海皆是家。
傍晚夕阳西下,黄昏的光线变得更加柔和。它不像早晨的阳光那么明亮,也不像中午的阳光那么温暖。它的旋律有起伏,有轻柔的柔情,有朦胧的温暖。一阵晚风吹来,给山林深处带来一丝凉意。
写完开头之后,继续写就很容易了。
05 现场学习体验
“问渠有多清,活水源头就来。”只有深入扎根生活,学会现场体验,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 历时三年不断的现场调研和生活体验,写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伟大巨著。
作家严歌苓在写小说前也曾到实地考察过。获得第一手资源和灵感。她对于写作非常用心。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她不仅要查阅各种资料,还要进行田野调查、体验现实生活。
严歌苓在写《妈阁是座城》时,为了了解赌徒的真实心理状态,她去赌场当赌徒,输掉了近4万元。
任何文体的写作都必须需要真情、联想、想象,但又不能太夸张。它必须基于现实的证据。
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出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看看一片叶子如何由绿变黄,如何枯萎,它的静态如何,动态又如何?然后用我们的文字进行文学加工和创作。
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会让我们的写作事半功倍,甚至更好!
作者:查世华,一位安静的作家,文字的践行者。安班兰若,签约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篇文章获得《人民日报》 《新华社》 《洞见》 《十点读书》等数千万的大批量转载。出版美国散文集《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 《光阴如禅》。新书《零基础学写作》正在网上热销。公众号:茶诗花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