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钱
近日,“万来中国声景设计展”在海拔200米的南京金鹰美术馆举行。展览通过跨学科、跨媒介的作品,让观众体验和思考感知世界的基本媒介——3354种声音,更好地理解由声景连接的世界。金鹰美术馆也旨在通过此次展览呈现更加多元的南京城市图景,为本土文化实验和艺术行动注入更多能量。策展人鲁安东告诉该报:“我们计划这次展览,希望它能够持续进行,也就是说,我们邀请在各种设计中使用声音媒体的创意作品。”。
展览的名字“万来”意味着声景的宇宙。策展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声媒实验室主任鲁安东表示,“声音构成了未来科技与人文之间可能的桥梁,而设计为这座桥梁提供了关键的蓝图。”这次展览的展品从空间的消息,山谷中巨型结构的铃声到城市屋檐下的低语。他们将共同呈现声景设计这一前沿设计领域的无限可能,以及它给传统设计形式、思维和工具带来的挑战。
《万来》展览现场,图片由金鹰美术馆提供。
“声音是一种媒介,背后是人的一种生理功能。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声音几乎是不可替代的元媒介。科技和人文的未来不应该只是抽象的关系,而应该具体到身体,所以声音必然会成为重要的桥梁之一。”鲁安东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说。世界通过听觉体验到的景物就是声景,是声音意义上的一种景物。与视觉意义上的景物不同,声景更加内敛,指向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体验。声景设计需要建筑、景观、艺术、设计、传播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需要设计、工程、艺术、科学等领域专家的协作。
《万来》展览现场,图片由金鹰美术馆提供。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研究团队,以及大地工作室、朱育帆工作室、相声魁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开放建筑事务所、南京声图集团等设计团队,也得到了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苏州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支持。展览横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设计、音乐技术、公共艺术等声景设计类别,与多个学科相衔接。
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鲁安东说,“所有声音”展览的机会源于苏州常熟成立的声学媒体实验室。“简单来说,就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模式,进行科技、人文、艺术设计的深度交叉。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包括“万来”艺术家常驻项目等。目标是让声音技术成为艺术设计的核心和驱动力。”鲁安东说,“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展览,期望它可以持续进行,即我们邀请各个类别的设计中使用声音媒体的创新作品一起展示,突破常规的设计类别,相互启发。”
《宇宙八音盒》-邱、李子进、石丹青、崔楚怡、刘、张嘉玮
展览中,由邱、石丹青、李子进及其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宇宙八音盒—Cosmusica》,是一件“在声音层面实现人与宇宙实时互动”的新型乐器。旨在通过将宇宙各个方向的波数据转换成人们能够感知的声音形式,使观众具备看到和听到宇宙交响乐的能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育帆带领团队打造的《一幡风顺》声景装置位于九寨沟入口处的卡琳(园),是九寨沟震后恢复的一部分。它将隐藏在陡峭悬崖夹住的沟底周围的自然运动表现为天籁与人声交汇的声音场景,符合藏族宗教空间的自然主义传统,也给受伤的土地和灵魂带来慰藉。
01:59
视频加载.
《山谷音乐厅》片段(01:59)
古山音乐厅
天蚕土豆和黄文静创立的开放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山谷音乐厅》在展厅中通过巨幅图像再现了山谷自然环境中的建筑。
音乐厅位于河北承德金山岭,距北京市区约两小时车程。像一块远古时代的巨石,落在俯瞰长城的谷底。这座建筑由内而外被声音雕刻。建筑师希望人们能够“看到”声音的形状,或者“听到”寂静的声音。该建筑包含一个半室外音乐厅,几个面向山谷的观景台,一个面向草坡的室外舞台和少量音乐家工作室等室内空间。音乐厅朝向天空和山脉的开放,不仅仅是将光线和风景引入空间的建筑3354,还有承担吸声功能的声学3354。它的大小和形状,经过严格的声学计算,再加上折叠的混凝土面形成的反声面,为演出呈现出最佳的音响效果。
《檐下耳语》窦萍萍
“听”并不局限于宇宙的浩瀚,自然的繁盛。也可能发生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被烟花污染。在展览中,大地工作室创始人窦用作品《檐下耳语》展示了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声景”基础设施设计。在散落在城市里的“文学屋檐”下小憩,文学的声音就像耳边的低语。当你起身离开时,声音就消失了。这些“文学屋檐”点缀着不同主题的文学路径,也是线上多媒体内容和线下文学场所的互动主播。
玩
00:00
03:15
卷
《秦淮音河24小时》片段
《秦淮音河24小时》-南京声图集团
展览最后,来自南京声图集团的作品《秦淮音河24小时》以贯穿南京不同城区、不同时代的城市母亲河秦淮河为叙事主线,将空间上的秦淮河流域与时间上的南京市民24小时生活进行了对比,形成了一场漫游大江、夜入长江的听觉之旅。
与上述“体验式”作品平行的,还有两个“思辨式”的作品,更注重声景设计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由声音艺术家伊尹和建筑师庄申共同创立的《聆听的方法》相生魁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以三个研究型的设计项目,从听觉和声音的维度,系统地探索了空间创造的工作方法。在到达出口之前,观众将穿过由策展人鲁安东和声音艺术家伊尹设计的《三声庭》,聆听三种声音对听觉未来意义的提问,3354从“世界以声音的形式出现在我面前”到“创造性声音、具象性声音和想象性声音”,再到“我听,故我在”。声音向无限创造的进化,是人类主体的重建?这是策展人通过《三声庭》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01:02
卷
《三声庭》片段
鲁安东伊尹合作公司《三声庭》
“‘我听,故我在’当然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致敬,但也是对数字时代声音媒体的一种探索尝试。”在一次采访中,鲁安东解释了自己的工作,“声音有一个生理特征,它指向人类的意识。在“听”的一瞬间,正在“听”的人被唤醒了。因此,在数字时代日益强大的沉浸感和交互体验中,‘倾听’有凸显自我意识的可能。在无边无际的虚拟世界中,在某个时刻,‘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被锁定。“此外,这项工作还包括建筑师和沉闷的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在鲁安东看来,“建筑的核心是塑造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稳定的、相互支持的、整体的关系。当代艺术对建筑的启示是帮助它理解生存状态,发现人的反应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似乎是不断回归的起点,而建筑则将其转化为对社会、日常生活和未来的例行动作。”
《万来》展览现场,图片由金鹰美术馆提供。
在这次音景设计展中,很多参展商都是建筑背景。事实上,无形的声音在太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建筑所要塑造的一直是‘有我’的领域,也就是现代理论家通常所说的意境。所以很难完全区分声音的使用和物理元素甚至文学元素的使用,也没有必要准确区分。”鲁安东在论文中说,“当然,具有建筑背景的设计师在声音的使用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创造一个以声音为特征的空间场,如作品中的洞穴状空腔,或窦作品中的“屋檐下”作为一个微小的声场。我认为建筑师尤其应该探索的是新型的‘声音空间’。”
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7月31日。
编辑:卢
校对: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