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人们对音乐、对音乐美学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自上而下地思辨,自下而上地实证,到今天,有识之士的冷静估计仍是“传统美学甚至没有取得哪怕一点儿科学的地位”,音乐美学界也普遍认为“尚处于前科学状态”。因此,盲
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人们对音乐、对音乐美学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自上而下地思辨,自下而上地实证,到今天,有识之士的冷静估计仍是“传统美学甚至没有取得哪怕一点儿科学的地位”,音乐美学界也普遍认为“尚处于前科学状态”。因此,盲目乐观将显得可笑,自称“三年早知道”,从此洗手,也未必明智。从事这门学科,需要那种明知有生之年并无达到“顶点”的希望,却甘愿坐冷板凳,要把自己的劳动看成是人类世代积累的一个必要的过程。不要动辄就想建立一个体系,也不必追求那种一鸣惊人的突破,而是审时度势,善于选择那种当前需要做到、可能做到,而对未来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80年代以来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对国外著作的介绍就是这种极好的工作。本书也不过步其后尘,做的是很小一部分而已。
文件大小:180 M
文件格式:PDF
│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 文献卷 1900-1949.pdf
│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 文献卷 1950-1978.pdf
│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 文献卷 1979-1989.pdf
│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 文献卷 1990-199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