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PPT课件这个PPT共174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幼儿教师心理,幼儿心理发展概述,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等,欢迎点击下载。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
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 教育 人 成人 人
(教师) (学生)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家长) (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
学校教育可分为:大学 ; 中学 ;小学 ; 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 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 主导 幼儿 反馈 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共性)
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
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1》普通心理学:
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 思维 言语 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2》发展心理学:
A、比较心理学:
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B、年龄及发展心理学:
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3》应用心理学:
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
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发展与学习
③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
④幼儿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前因后果。
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实践作用
——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Eg:幼儿园老师采用行为矫正中的代币制来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 “育人观”)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能。
(三)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
三、常用研究方法
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
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三)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四)有效观察的条件
“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eg: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
2、做好观察记录(eg:描述性的文字、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
3、消除观察误差
(五)几种常见的观察形式
1、轶事记录——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
2、时间取样 eg: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
3、事件取样
4、核查表
作品分析法
1,作品分析法的含义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
2,作品分析法的作用
第一,(见p14)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见p14)基于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者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
3,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幼儿参与
本章作业:
1、教育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 幼儿教师心理
一 幼儿教师的角色
1、意大利瑞吉欧人眼中幼儿教师的角色
(1)幼儿的伙伴:倾听孩子的心声,引领孩子主动学习
(2)设计师:布置适宜的环境
(3)引领者:帮助儿童发现并解决问题
(4)记录者:保存儿童活动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5)研究者:探究儿童发展规律及有效教学模式
(6)班级管理者和社会活动者
2、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状况,幼儿教师所扮演的主要角色:
(一)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
(二)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三)幼儿心理卫生保健者
(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者
二、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幼儿教师的品德:
A、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恪守职责
B、团结互勉,善于合作
1、幼儿教师与同事之间要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2、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密切合作
(二)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
A、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
B、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幼儿教师有效调控情绪的办法:
1、学会体察自我情绪
2、适当宣泄
3、培养积极情绪
C、坚强的意志
D、健全的性格
健全的性格表现为:对自己、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协调和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优秀的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经过自觉的自我修养而形成的性格具有如下特点:
1、乐群性:热情、开朗、待人诚恳、与人和谐相处
2、聪慧性:活泼、有朝气、富于想象、善于思考
3、能面对现实,情绪稳定
(三)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
A、较多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B、坚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四)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
幼儿教育中最关键、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种能力:
A、观察能力
B、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非言语和言语两种形式。
2、教师与幼儿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是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非言语沟通。
3、教师与幼儿的谈话,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
教师与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
4、教师与幼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信念:
即深信凭 借着对幼儿的爱、尊重和想理解幼儿那份渴望,
有可能成功的教育每个儿童。
C、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正确的教育观念
2、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
D、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及其促进
(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
(二)促进教师与幼儿良好关系的措施
A、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B、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C、掌握沟通技巧
1、使用适当的言语
2、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
3、进行有效的提问
(1)提出幼儿能够回答的问题
(2)依个别幼儿的能力调整难度
(3)提问要清楚明确
(4)面向全体,注意差异
(5)恰当回应幼儿的答案
A、要接受不同的答案
B、对答案可以作出补充
C、要避免找出幼儿的错误
四、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训
(一)、幼儿教师的成长
1、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关注生存阶段、
第二阶段——关注情景阶段、
第三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的关注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美国学者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巴奇的四种反思的方法:
记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二)、幼儿教师的培训
1、幼儿教师培训采用的形式
观摩教学、模拟训练、课堂教学等
2、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培训的基本形式
课堂教学
3、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
(4)、讨论法 (5)、演示法
作业
选择题: 1、幼儿教师的兴趣具有明显的:( ) A、稳定性 B、广阔性 C、易变性 D、持久性 2、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的自我调节策略,理智地调解自己的:( ) A、兴趣 B、意志 C、情绪 D、习惯 3、教师与幼儿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是:( ) A、非言语沟通 B、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 C、教师与幼儿小组的交谈 D、教师与幼儿的游戏 4、对于教师的提问回答不正确的幼儿,教师不应该:( ) A、对儿童的答案进行补充 B、找出其答案的合理性 C、换个方法提问,引导幼儿得到答案 D、指出其答案中的错误
答案、
选择题 1、B 2、C 3、A 4、D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复习旧知识
1、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2、幼儿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3、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培训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二)新课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理解 )
广义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上——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里演变与扩展。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体现出来的。其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复杂、概括
(2)心理活动从无意→有意
(3)心理活动从笼统→分化
(4)心理活动从零乱→形成体系
三、心理发展的性质
1、连续性与阶段性 eg: 2-3岁儿童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属于直觉 行动思维。幼儿期到学龄初期之间,逐渐形成具体形象思维。
2、定向性与顺序性 eg;儿童的动作发展一定遵循着抬头——翻身—— 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和顺序。
*: 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是按照从上到下法则(头尾法则)和从中心到边缘法则(近远法则)进行的。
3、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速度、方向、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总体而言,整体发展呈波浪形向前推进。幼儿前期(加速发展期)→童年期(平稳发展)→青春发育期(第二个加速期)→(平稳发展)→老年期(下降)
4、差异性 eg;双胞胎(性格、气质不同,一个内向、一个外向)eg: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
有人智力超前,有人智力滞后;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空间思维想象;有人能说会道,有人沉默寡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
(一)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年龄有关,但又不是完全由年龄决定;不是一个年龄一个样,一些特征可能只持续1年,有些可能持续4、5年。
(二)年龄特征的阶段划分(美国 ·精神分析理论家和精神分析医生:艾里克森Erikson、E、H、)于1950年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岁) Eg:小孩不让陌生人抱。
2、自主对羞怯、疑虑(1—3岁) Eg:学会走路了。
3、主动对内疚(3—6岁) Eg:什么事都想自己来 做,但又怕做不好,这时会产生内疚。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生成感对停滞感(25—50岁)
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以后)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期作为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年龄特征。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等方面:
一 、幼儿的言语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1、幼儿的词汇通常都是身边接触的词。Eg、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2、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词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3、幼儿对词义的理解逐步准确。
(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由简单→复杂的复合句子都能表达;eg:因为。。。所以。。。;如果。。。那么。。。
2、口语表达方面,3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往往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言语过程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主要是对话语言。
3、随年龄增长,独白言语得到发展。eg:“我不想和你玩”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即认识,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如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一)幼儿感知觉与观察发展:
1、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2、感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气味等。
3、知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4、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
5、颜色感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6、空间感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7、时间知觉:和具体的生活或活动相联系才能掌握。
8、观察:易受干扰、不能持久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概念、特点)
1、记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2、幼儿记忆的特点:①无意记忆为主
②形象记忆的多,抽象记忆的少
③机械记忆为主
(三)幼儿的思维发展(概念、三种水平)
1、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幼儿思维的三种水平:
①动作思维 ②具体形象思维 ③抽象思维。
Eg:小男孩打架: 手、脚踢打→模仿超人的动作→不再用动作,而是用语言、数字(不要再惹我,否则我会使劲踢你,巴掌打你三次的哦!)
(四)幼儿的想象发展(概念、 特点)
1、想象——是指人脑对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加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幼儿想象的特点:
①想象的任意性:主题易变,不能长时间想象同一个主 题。
②想象夸张、与现实混淆。
③想象的再造性:以再生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eg:玩过家家(你来做爸爸啊,我来做妈妈啊,我们一起来啊来玩过家家啊。。。)。
三、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幼儿情绪与情感特点:
①丰富
②外显:高兴就笑,害怕就哭
③控制力差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发展 (客家人的个性:没有梅县人写(文化之乡)不成,没有兴宁人骂(能言善道)不成,没有五华人打(性格硬直)不成。
(一)个性的发展
1、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 的、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2、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评价:总体讲,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
(2)自我情绪体验: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 自尊 )不断深化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总体讲,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
2、性格的发展
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比如:善良、真诚、友爱、坚强等。
幼儿性格发展的特点:
①好奇心强 主要表现在好动和好问上。
②独立性不断发展
③坚持性不断提高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时期(关键的年龄)
(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交往的发展:
群体活动逐渐增多
2、社会行为的发展:
平衡期和不平衡期交替发展。与人合作、惹人喜欢;顽皮、反抗、不合作
3、性别化的发展:
①性别化指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②性别化的发展
2-3岁,幼儿具有性别认同
4-5岁,幼儿达到了性别稳定性的阶段
6-7岁,幼儿进入性别恒常性阶段
第三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了解概念)
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二、环境(了解概念)
(一)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Eg: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的故事;美国基妮的故事
(二)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二)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幼儿教育及基本原则
(一)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三个方面)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活动。
3、教育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与家庭、环境相协调的活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观点—最近发展区(即个体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二)、早期教育
1、(概念)——一般指从出生到小学前的教育。
2、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1、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出生后头三年
2、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2-3岁
3、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
4、幼儿社会交往的关键期——2-3岁
5、幼儿对图像的视觉辨认的最佳期——4岁
6、幼儿掌握概念的最佳年龄——5-5.5岁
7、幼儿掌握词汇的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5-6岁
(三)、幼儿教育的原则
1、热爱与尊重幼儿
2、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面向全体,因人施教
4、保教合一
5、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
二、幼儿能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能力差异的各种表现
1、能力的概念
(1)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专门活动中所必需的某种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
2、影响幼儿能力差异的原因
遗传、 环境、 幼儿自身
3、能力差异的各种表现
(1)、类型的差异: 典型的类型差异表现在特殊能力的差异方面
(2)、发展水平的差异:
(3)、表现早晚的差异: “早慧”与“大器晚成”
(二)针对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见p57)
三、幼儿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幼儿的气质及其差异表现
1、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指平时所说的“性情”、“脾气”,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兴奋热烈
多血质——敏捷好动
粘液质——缄默安静
抑郁质——呆板羞涩
3、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1)胆汁质
特点: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容易冲动;情绪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教育:既要让他们有所触动,又要避免激怒他们;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教会他们自制,养成安静守纪律的习惯。
(2)多血质
特点: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与人交往,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情绪表现明显,易变。
教育:因势利导,发挥长处,培养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良好性格;培养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有始有终的习惯;培养稳定的兴趣、自我控制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加强他们的责任感、纪律性。总体而言,培养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的良好性格。
(3)粘液质
特点:安静稳定、反应缓慢、沉默寡言,交际 适度,能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不易转移。
教育:多给予活动机会,及时表扬成绩,培养自信心,激发积极性。引导他们机敏地完成活动,防止拖拉、过分谨慎。
(4)抑郁质
特点: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反应深刻持久,不外显,具有内倾性。
教育:给予充分关心和帮助,避免公开批评和指责。耐心启发诱导,多给予鼓励和夸奖;引导他们和其他幼儿交往,培养合群的习惯;教会他们各种活动技能和方法,培养自信心,防止怯懦、孤独等消极品质。
幼儿性格差异和因材施教
(一)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如:善良、真诚、友爱、坚强等。
(二)性格的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人、对己、对社会、对集体、对劳动等的态度方面:热情或冷漠、勤劳或懒惰、自信或自卑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意志行动中的特征:独立性或依赖性、勇敢或怯懦。
3、性格的情绪特征
心平气和或激怒、情绪饱满或情绪消沉。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中:
思维严谨或轻率、批判性或受暗示性。
(三)性格的类型
1、外倾型和内倾型
外倾型:对人对事能很快熟悉、适应;反应敏捷,好动但不 多思考;情感外露,活泼开朗,喜欢交往;做事不太精细。
内倾型:不易适应环境,喜欢独处,不善于交往;安静,办事稳妥;不轻易相信别人,多思虑。
2、顺从型与独立型
顺从型: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常照别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
独立型:善于独立,在困难情况下不慌张,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
(四)因材施教
1、对于有良好性格的幼儿,应给以适宜的表扬和及时的肯定,使他们的性格得以巩固。
2、对于有不良性格品质的幼儿,先了解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采取正面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指出缺点,提出积极的要求,激起他们改正缺点的愿望。
3、总体来看,在幼儿阶段,要培养幼儿具有这样的性格:
朝气蓬勃,愉快开朗;心地善良,诚实正直;勤劳朴实,做事认真;勇敢坚强,有自制力和创新精神;听指挥,守纪律。
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A)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C)现象。
A.最近发展区 B.敏感期 C.转折期 D.关键期
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阶段是指(D)
A.关键期 B.转折期 C.危机期 D.最近发展区
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是坏孩子。”这说明这个孩子处于(D)
A.关键期 B.敏感期 C.最佳期 D.危机期
幼儿经常违背父母的话,有强烈的对抗情绪,表明幼儿处于(A)
A.转折期 B.发展期 C.敏感期 D.矛盾期
“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D)
A.“超常”表现 B.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C.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D.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表现
名词解释:敏感期;最近发展区;转折斯;危机期;关键期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本章作业
一、简答题
1、心理发展的含义?
2 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
3、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
4、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幼儿教育的原则是什么?
二、选择题: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答案
二、选择题:
1.A 2.B 3.C 4.D 5.C 6.C
第四章 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 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
由复习引出新课题
复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先天) 环境(后天)—学习环境 ∕社会环境
Eg:印度:狼孩的故事 结果 不会直立行走、不会说话、 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Eg:环境决定论者(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在自己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可以把他们训练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小偷。我不管他们的天姿、爱好、才能、种族。
导入语:
△那么,后天的环境影响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很大作用;那么,作为学习是后天环境中的一分子,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又有着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学习是教育心理学最中心、最重要的问题。
一、学习的定义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Eg:幼儿毫不犹豫地触摸发热的熨斗,“烫手”之后,就不会去摸发热的熨斗了(掌握了这个经验)——内部心理结构
(二)狭义的学习——学校的学科学习
其实学习的范畴很广 eg;
①你语文学得怎样?(学科学习)
②来到职校,你要自己学会洗衣服(适应环境的学习)
③你要学会与他人沟通(适应团体生活的学习)
(三)学习的特点
1、学习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实践而主动适应环境的活动。
2、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体现出来。
3、学习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
二、学习的种类
(一)从学习的内容来分: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认知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操作技 能的学习或动作技能的学习)
3、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
(二)从学习的方式来分:
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
(三)美“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儿童学习结果来分: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三、学习的作用
总结——为了有效地生存,并能够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四、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区别于动物来说,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有如下两点:
1、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过程。
2、是以语言交际为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3、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二)幼儿学习特殊性的表现
1、具有活动——游戏性
2、具有直观——操作性
3、具有指导——模仿性
加以解释:
1、儿童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既需要学习间接经验, 也需要获得直接经验。
2、儿童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
3、儿童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第二节 幼儿游戏—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
(一)复习旧知识
1、学习的含义?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学校的学科学习
2、幼儿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1)、具有活动——游戏性 (2)、具有直观——操作性 (3)、具有指导——模仿性
(二)新课内容
一、游戏的实质
(一)、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二)、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1、剩余精力说——(英) 哲学家 斯宾塞
2、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德)生物学家 格罗斯
3、游戏欲望说——(荷兰) 生物学家 拜登代克
4、复演说——(美) 心理学家 霍尔
5、社会情感表现说——(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6、认知动力说——(瑞士) 心理学家 皮亚杰
7、社会性活动说——(前苏联) 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三)、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表现在:
1、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板,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3、游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的、且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二、幼儿游戏的特点
1、自由性(自主自愿、出于兴趣和愿望)
2、趣味性(本身固有属性、不同于劳动)
3、虚构性(虚构性=假想性,以模仿为基础,不受条件限制)
4、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有目的、有意识,体现社会文化差异)
5、实践性(具体、特殊的实践活动)
三、幼儿游戏的作用
1、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2、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
4、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幼儿游戏的种类
△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划分,游戏的种类有: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的特点:(1)经验性;(2)自主性;(3)想象性
结构游戏的特点:(1)材料的多样性;(2)创造性
表演游戏的特点:(1)表现性;(2)自娱性;(3)自创性
2、规则性游戏: 智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体育游戏(增进体格发展)
音乐游戏(自怡作用)
五、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
△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
1、准备工作 2、游戏中的观察
3、教师介入游戏
(一)、方法:
1、准备工作(准备时、地、材料等)
2、观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表现、需要、作出合理的指导)
3、介入游戏 平行 →合作→指导
(二)、各类游戏的指导
1、角色游戏的指导(概括为如下八点)
①丰富游戏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
②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
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
④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⑤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⑥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⑦使幼儿愉快得结束游戏。
⑧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2、结构游戏的指导
A: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
①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②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能按顺序建造内容比较丰富的物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复杂的整体。
④教幼儿爱护结构材料和构造后果,整齐地收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B: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
①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
②掌握基本的玩法
③建立必要的规则
3、表演游戏的指导(教师指导时应该注意4个问题)
①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又便于表演的作品。
②吸引幼儿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③用建议和商量的口吻帮助幼儿分配角色,并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
④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小班幼儿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先做示范表演,然后教会几个幼儿表演,再教会其他幼儿表演。
4、有规则游戏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但注意4点)
①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教师应有示范,把游戏名称、玩法、规则、结果介绍清楚。对技能性的游戏,教师应教幼儿技能。可分组会或个别教学。
②在幼儿独立开展有规则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③鼓励幼儿积极的参加游戏,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④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施行因材施教,给予很好的提高。
作业
1、游戏的含义?
2、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有哪些?(列表格)
3、幼儿游戏的特点有哪些?
4、幼儿游戏的作用有哪些?
5、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划分为几类?
6、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步骤是什么?
附表 国外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 联结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认为:
由于铃声与食物相联系,狗听到铃声便会联想起食物,铃声也就成为食物的信号刺激。这种联想的建立实际上是学习得来的。
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此时,曹操灵机—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关的短语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一见钟情、爱屋及乌、风声鹤唳、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惊弓之鸟、望梅止渴等
幼儿教育过程中注意避免产生泛化
研究者的实验:
当一个小孩与白兔玩耍时,给他一个恐惧的声音,几次以后,小孩形成了对白兔的恐惧反应。不仅如此,小孩还对其他的带有白色皮毛的物品,如皮帽子、白鼠、白胡子等也产生了同样的恐惧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发现
思 考:
1.决定老鼠行为产生的关键是什么?
2.实验中能提高老鼠行为概率的刺激物是什么?
操作性条件反射也称为强化理论
理论认为:
幼儿的各种学习行为的形成都基于外界的强化或鼓励。
典型的强化物:
食物、糖果、玩具、小红花等物质以及言语表扬、鼓励、社会认可等。
【案例1】
我的女儿湘湘相对其他孩子来说,还算比较独立,不太娇气。比如,平时如果不小心摔倒了,除非是比较严重的,一般湘湘是不哭的,爬起来拍拍身子继续玩。很小刚开始学走路时,湘湘也经常摔倒,摔倒时也经常哭,甚至有时赖在地上不起来。有一次可能是摔得比较轻,湘湘没有哭,于是我就在她的手上贴了一个贴图,并表扬了她。以后只要她摔倒不哭,我都会给她一个小贴图,以示奖励,如此反复一段时间后,慢慢地孩子养成了一种习惯,摔倒了不哭,而是自己爬起来。有一天,湘湘自己爬茶几时,不小心从茶几上滚下来,掉到地上后,她条件反射地马上咕噜爬起来,站起来后一会儿才想起脚碰疼了这才哭了起来。这说明孩子的良好行为已成为习惯了。
【案例3】
3岁的皮皮很容易闹。一天又要闹着出去玩耍,但他不是好好和妈妈商量,而是在门边大声哭喊。由于妈妈在忙,没有理他。一会儿,他走到妈妈跟前,拽着妈妈的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好不好?”这时,妈妈发现孩子有所变化,便赶紧说:“皮皮懂事了,妈妈陪你出去。
思考:妈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哭闹这个行为是不应该强化的,妈妈强化的是皮皮拽衣服和“妈妈我要出去玩”这句话,显然今后在类似情景下,皮皮就更可能用拉妈妈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这些正确的表达方式。如果妈妈在皮皮哭闹的时候和他出去玩,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小 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要求同学重点掌握各自的代表人物、观点及幼儿教育过程中该理论的应用。
总结
一 、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刺激→反应(理论) 即S→R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R→S(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观点 主张 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 业:
1.什么是强化物?根据你的观察,幼儿园中常用的强化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作用如何?
2.尝试着对幼儿的某一恰当行为进行强化。观察幼儿行为的变化,并分析强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认知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顿悟学习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
主要观点: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是在已有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③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观点: 认为 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
三、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 、心理学家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认为 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
第四节 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
一、学习与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依存性(美 心理学家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促进作用(理森的研究)eg;伤仲永的故事.个体的生理发展遵循“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
成语“用进废退” 意思 “用”即意味着后天的学习,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
二、学习与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依存性(美 心理学家 加涅——积累学习观念)
(二)促进作用 eg:“狼孩”的例子说明:早期学习经验的缺失直接阻碍了心理的正常发展。
本章作业
一、简答题
1、幼儿的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2、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哪些?(用列表的形式)
3、“用进废退”含义?
4、学习的含义?、
5、游戏的含义?
6、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有哪些?(列表格)
7、幼儿游戏的特点有哪些?
8、幼儿游戏的作用有哪些?
9、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划分为几类?
10、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步骤是什么?
二、选择题
1、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2、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3、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4、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5. 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三、是非判断题
1、剩余精力学说是英国哲学家格罗斯提出的一种有关游戏理论的学说。
2、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指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一种本能。
3、游戏的虚构性也就是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为基础,并且受集体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4、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幼儿做游戏是处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
5、智力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做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6、平行游戏是教师指导游戏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
7、定型材料游戏主要包括玩沙、玩水、玩雪等》。
8、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答案
二、选择题
1、C 2、B 3、A 4、B 5、A
三、是非判断题
1、非 2、非 3、非 4、是 5、非 6、非 7、非 8、是
学习基本理论(表格 )
第五章 幼儿活动的动机及其调动
(一)复习旧知识
1、幼儿游戏有哪些特点?
2、针对幼儿游戏的特点,作为教师怎样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
(二)新课内容
第一节 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导入语
想要利用动机规律来促使幼儿从事某种活动,首先应了解动机的含义与基本结构,幼儿所具有的不同的动机类型等。
一、动机及其作用
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2、动机的主要作用
①激活作用 ②指向作用 ③维持作用 ④投入作用
二、需要、诱因与动机
(一)动机结构包括哪些成分?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两大因素构成
1、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包 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缺乏或不平衡。
2、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诱因实际上也就是斯金纳所讲的强化物。
3、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1)需要、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
(2)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3)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在个体活动中起驱力或推力的作用。
(4)诱因制约着活动的方向,指向需要的满足,起到引力或拉力的作用。
三、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动机产生的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可将动机分为:
1、生理性动机(原始动机)
是指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通常主要是生理性的需要。如:饥、渴、睡眠等。
*人类求知动机中也有一部分具有与生俱来的性质。如:婴儿出生后,对环境中的新事物表现出好奇和兴奋。
2、社会性动机(习得动机)
指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这些动机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
(二)根据动机是来源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可将动机划分为:
1、内部动机
是指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内部需要引起。如:幼儿的好奇、成功感受等。
2、外部动机
是指受外部刺激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互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活动的积极性。但在幼儿具有很强的内部动机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深化和拓展这种内部动机,而不是简单的给予外部奖励。
第二节 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1、学习动机的含义——是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
2、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
1、认知动机—即试图获取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是最稳定的一种学习动机,对学习起着持久的促进作用。
★幼儿阶段该动机的典型表现:好奇心、兴趣。
2、附属动机—即为了赢得他人或某个群体的赞许、认可或接纳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间接的学习动机。
★幼儿阶段该动机的具体表现:希望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赞许、希望能与小伙伴们玩耍。
3、自我提高动机—即通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获得相应地位、威望以及提升自我价值的动机。它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动机,4岁后的幼儿能够明显的表现出这种动机。
★在活动中,幼儿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动机,有的动机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是主导性动机,而有的是起着次要的辅助性的作用,是辅助性动机。一般来讲,在某个阶段,主导性动机只有一个,而辅助性动机则可能有若干个。
二、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概括来说有:
1、内部——幼儿自身:对活动意义的了解、对自己是否胜任此项活动的能力评价。
2、外部——教师的反馈、 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教学的趣味性等等
(二)主要的影响因素:
1、学习任务的特点:
A、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
B、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
C、学习任务的明确性。
2、重要他人的行为与态度
3、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1908-1970)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见下示意图)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 美 的 需 要
求知和理解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以上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认知观念的合理性。
第三节 调动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调动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主要有:(怎样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一、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好奇心。
三、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四、给予积极反馈,使幼儿有成功体验。
五、引导幼儿树立合理而积极的认知概念。
本章作业
一、简答题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3、动机的种类有哪些?
4、学习动机的含义?
5、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哪三种学习动机类型?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
7、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8、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是非判断题
1、 动机的种类有好多,就幼儿而言,常见的划分类型主要有: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附属的动机与自我提高动机。
2、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3、动机产生的基础是诱因。
4、形象鲜明的小木偶等教具能引发幼儿学习动机。
5、良好的动机一定会产生好的活动结果。
6、动机可以激发活动,一般来说动机越强,付出的努力也将越大。
7、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精神需要产生的动机。
8、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的源泉,在活动中起驱力和推动作用。
三、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等)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2、 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促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答案
二、判断题
1、非 2、非 3. 非 4. 是 5. 非 6. 是 7. 非 8. 是
三、选择题
1、B 2、B
第六章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复习旧知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
2、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讲授过程
第一节 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一、运动技能
(一)、含义
——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理解: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是任意的动作组合。动作具有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
2、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也就是说,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教育,尤其是体育在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分类:
A、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
细微型运动技能 如:串珠子、使用剪刀
粗放型运动技能 如:跑步、翻跟斗
B、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可分为:
连续型运动技能 如:骑车、跑步
间断型运动技能 如:打鼓
C、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闭合型运动技能 如:体操、舞蹈
开放型运动技能 如:球类、骑车
D、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徒手型运动技能 如:做操、徒手舞
器械型运动技能 如:拍球、弹琴
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1、促进认知发展
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
幼儿期的运动技能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二是全身性的身体运动技能。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发展的较快,而手指和手腕等小肌肉的发展较慢。
一、粗放型运动技能发展(身体运动技能发展)
通过《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图表的学习,将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等基本动作综合起来,对不同时期的幼儿所能完成的基本动作描述可知:
3-4岁的幼儿:能用交替步子下楼梯;能单脚跳着走;能从15~25厘米的高度往下跳;能双脚立定跳远;能灵活投球;会翻跟斗。
4-5岁的幼儿:两脚能轮换着轻轻地跳着走;能短时间闭目单脚站立;能从30厘米的高处跳下来。
5-6岁的幼儿:能助跑跳过不少于50厘米的宽度;能绕弯跑步;能单脚跳着走;能接球。
幼儿的运动技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身体活动的速度、灵活性、柔韧性、目测力、平衡能力、力量和耐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细微型运动技能的发展
儿童手指的精细操作技能的发展历程:
从粗放的手臂运动到整只手的抓握,再到手指对物体的简单控制,直至手指对物体的精细控制。
第三节 幼儿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
一、定向阶段
在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之前,先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了解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一般、粗略的表象。定向阶段是幼儿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前提。
二、模仿阶段
模仿指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即做出所看到的动作。
★ 在模仿阶段幼儿运动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动作较迟缓,不够协调,常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不能够把分解动作联结成整体,动作的顺序常出现混乱,难以有效的分配注意。
三、整合阶段
整合就是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
★ 整合是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他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其动作特点是:
有一定的精确性、灵活性,但仍然不稳定,经常随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四、熟练阶段
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协调、准确,达到完善化和自动化。熟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也是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二阶段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做出所看到的动作);
二三阶段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个别动作一体化);
三四阶段动作协调准确(完善化、自动化)
第四节 促进动作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一、体育的含义
体育是发展体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体育:泛指旨在增强人们体质的各种体育活动及卫生保健活动。
2、狭义的体育:专指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的,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
二、幼儿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一)、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
(二)、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遵循规律,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示范与讲解
2、练习
3、及时反馈与强化
4、设计并选用适宜的体育游戏方法
(1)事件提炼法
(2)故事借鉴法
(3)角色衍生法
(4)器械相关法
(四)、将体育与其他教育资源整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A
2、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B
3、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 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 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 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D、 跑步时上下肢互相配合,摆臂、协调、轻松的跑。
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求4—5岁的幼儿能用均匀的步伐有节奏的行走。
B、 要求3—4岁的幼儿两脚单脚跳着走
C、 要求4—5岁的幼儿两脚能换着轻轻地跳着走
D、 要求3—4岁的幼儿能从30CM的高处跳下来。
C
5、对幼儿来说,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这几个阶段依次是( )
A、定向、整合、模仿、熟练
B、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C、模仿、定向、整合、熟练
D、整合、定向、模信、熟练
B
6、动觉体验增多,依靠动觉对动作进行控制的能力有所增强,这是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
A、定向
B、模仿
C、整合
D、熟练
C
7、( )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A、定向
B、模仿
C、整合
D、熟练
D
8、通过( )幼儿可以获得初步的动觉经验
A、定向
B、模仿
C、整合
D、熟练
B
9、下列哪种教学方式在幼儿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不适合采用( )
A、示范与讲解
B、练习
C、及时反馈与强化
D、机械重复
D
10.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划分的运动技能是哪两种?
A、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B、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C、闭合型运动技能与开放型运动技能
D、徒手性运动技能与器械性运动技能
C
11. 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这是幼儿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A、定向阶段
B、模仿阶段
C、整合阶段
D、熟练阶段
C
二、判断题
1. 像穿衣,写字,走路等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不包括运动技能. ( )
非
2. 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则形成了运动技能. ( )
是
3. 骑车既是粗放型运动技能又是间断型运动技能. ( )
非
4. 身体活动能力强的幼儿意味着做事自信心也强. ( )
非
5. 各种运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为幼儿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
是
6. 幼儿在定向阶段没有实际地做出或练习运动技能,因此这一阶段对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作用不大. ( )
非
7. 在模仿阶段,幼儿运动技能的稳定性,准确性与灵活性都较差. ( )
是
8. 在整合阶段,幼儿的动作已相当稳定. ( )
非
9. 对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中,一般讲解多与示范. ( )
非
10.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被称为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 )
非
11. 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的划分根据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
非
12. 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而进行的划分。( )
非
13. 幼儿的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另一是下肢的身体运动技能。 ( )
非
14. 3-4岁的幼儿能助跑跳过不少于50CM的宽度。( )
非
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一 复习旧知识
运动技能对幼儿具有什么作用?
二 新课内容(出示预习提纲)
1、认知的概念?
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什么?
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怎样?
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遗忘?
6、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该给予什么建议,可通过哪些方法治疗?
三、讲授过程
第一节 认知能力与智育
一、有关认知的基本概念
1、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智力:通常也称为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能力: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4、能力包括:
(1)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
(2)特殊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
二、认知、智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一)认知与知识的关系:
1、知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两大类。
2、认知与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
(二)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1、智力和知识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相互间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更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智力高的孩子接受能力强,掌握的知识也就多;知识丰富的孩子,智力发展比较快,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的更迅速。
2、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具有相同知识的孩子,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往往很不同。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掌握知识、技能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智育
1、幼儿智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幼儿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展语言、传授知识与技能来开发幼儿智慧的教育。
2、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
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生理成熟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
(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智育的必要性。
(3)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对幼儿进行智育。
4、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1)智育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2)智育有助于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
(3)智育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
一、一般认知能力
1、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能正确并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探索。
2、幼儿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周围常见的事物,并发现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变化(4-5岁);同时,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找出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学习简单的推理(5-6岁)。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会比较事物的不同点或事物间量的差异,会按某些事物的外部特征、发展变化或某一简单规律进行排序。
4、幼儿能用语言表达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并能根据某些事物现象进行初步的猜想。
二、具体认知能力
(一)科学领域方面
1、自然方面:
2、数学内容方面:
(二)语言领域方面:
(三)社会领域方面:参见教材第118-120页。
第三节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幼儿阶段,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要经过领会、巩固与应用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完成。
一、知识的领会
1、领会的含义:
领会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应过程。
2、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基础,是掌握知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3、知识的领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实现的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一)感性认识阶段
1、感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直接反映的阶段,是认识的最初来源。要获得直观反映,就必须依靠一定的心理过程来完成。
2、幼儿园教学中要使幼儿真正获得感性认识,就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采取有效方式进行:
(1)充分运用直观形式,形成感性认识
★幼儿园中直观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动作直观等。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的直观手段不同;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不同的直观方式。
(2)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
主要的感知规律有: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理解能力
(二)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阶段,是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识,是对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形成的。
1、幼儿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1)孤立的理解具体事物,不会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出发。
(2)对事物的理解主要靠具体事物的形象。
(3)对事物的理解多属于直接理解。
2、鉴于幼儿理解的特点,采取以下方法促进其理解: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
(2)开展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
(3)促进知识系统化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知识的巩固
巩固主要通过记忆的过程来完成,记忆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一)知识的识记
1、识记的含义:识记是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巩固知识的第一步。
2、幼儿良好的识记效果取决于下列条件:
(1)识记的目的性以及自觉程度。
识记的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含义:(见第126页)
(2)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识记的种类: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含义:(见第126页)
(3)识记方法的运用。
识记的种类: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
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的含义:(见第127页)
(4)识记材料的内容特性。
记忆的种类: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的含义:(见第127页)
(二)知识的保持
1、保持的含义: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它是由识记通向再认和回忆所必经的环节。
2、遗忘的含义:就是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3、遗忘的种类: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的含义:(见第28页)
4、保持对识记材料的记忆,防止遗忘,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复习。具体要注意两点:
(1)及时而有效地复习。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应及时复习,复习的次数先多后少,复习间隔的时间由短而长。教师可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几个等待环节,引导幼儿进行及时复习。
(2)过度复习
(三)知识的再认和回忆
1、再认、回忆的含义:见第128-129页。
2、幼儿的再认和回忆,取决于下列条件:
(1)幼儿的生理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疲劳程度)。
(2)幼儿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自信会促使幼儿积极学习、主动记忆,强化记忆效果。
(3)能否运用正确的回忆方法。
★知识的巩固是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过程来完成的。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即识记和保持是巩固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巩固的结果和标志。
三、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就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幼儿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或保持程度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幼儿加深领会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幼儿阶段,知识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直接表现形式。
第四节 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幼儿阶段智育的心理依据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阶段显著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好游戏。
对幼儿进行智力培养,一般采用的方法:
一、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措施和方法:
1、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2、正确而积极的回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幼儿的求知兴趣更持久更深入地发展。
3、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灵活的方式方法等,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
4、提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培养幼儿的兴趣。
5、教师要营造一种积极、自主、探究、和谐的氛围,让幼儿能够放松、开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培养幼儿感知观察力。
有效措施和方法:
1、要注意保护和及早训练幼儿的感官。
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3、要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条理的观察。
4、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观察。
★常用的观察方法:特征观察、分解观察、比较观察、追踪观察、探索性观 察
三、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有效措施和方法:
1、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且有明确的目的性。
2、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
3、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4、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促使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或者加强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其高度地集中注意。
四、培养幼儿记忆力
有效措施和方法:
1、重复性的、多感官的训练。
2、形象性训练。
3、归类、比较训练。
4、语言训练。
五、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持有的思维过 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新颖性、灵活性、精密性。
3、有效措施和方法:
(1)爱护幼儿的创造萌芽。
(2)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提供丰富、适宜的刺激环境。
(4)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材料扩散、功能扩散、结构扩散、组合扩散。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解答预习问题:
1、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简单来说归纳为三个环节):(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应用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那么,根据这个规律,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取决于正确的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
A、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B、正确分配学习时间;
C、复习方法应多样化;
D、反复地阅读和尝试重现相结合。
6、对幼儿的智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有效措施有:
A、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B、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
C、培养幼儿注意力
D、培养幼儿记忆力
E、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
主要表现——注意不稳定、易转移
方法:发展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意性.
具体措施如:
A、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
B、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
C、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
D、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练习
一、选择题
1、对智力与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智力与知识是相同的范畴
B、智力与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C、知识可以说等于智力
D、知识丰富的孩子一定是高智商的
B
2、智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列不是它的具体表现是( )
A、有助于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
B、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
C、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D、有助于幼儿更快地成长
D
3、下列不属于知识掌握的最基本环节是( )
A、巩固
B、领会
C、整合
D、应用
C
4、为了让幼儿认识蜻蜓,教师出示了蜻蜓的标本,这采用的是( )教学方式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A
5、在白布上,显示紫色的茄子,这样的贴绒教具运用了( )感知规律
A、相似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物直观可以使人观察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B、实物直观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C、模象直观能够让幼儿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大小比例
D、言语直观比实物直观更生动形象
B
7、下列对幼儿理解的特点,错误的是( )
A、孤立地理解具体事物,不会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出发
B、对事物的理解主要靠具体事物的形象
C、对事物的理解都是直接理解
D、幼儿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解必须依靠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来完成。
C
8、( )是反复认识某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第一步。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A
9、下列不属于影响幼儿的再认和回忆的条件是( )
A、幼儿的生理健康状况
B、幼儿的心理状态
C、幼儿回忆的侧性及自觉程度
D、能否运用正确的回忆方法
C
10、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 )
A、知识的理解
B、知识的领会
C、知识的巩固
D、知识的应用
D
11、下列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 )
A、连续性
B、新颖性
C、灵活性
D、精密性
A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为几岁到几岁?(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岁以后
C
13.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以自我为中心来推测周围的事物是属于哪个运算阶段?(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
14. 幼儿园教学中最常使用直观方式,其中通过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而进行的是哪种直观方式?( )
A、实物直观
B、摸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A
15. ( )指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的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以此来增强感知的效果。
A、差异律
B、活动律
C、感知律
D、组合律
B
二、判断题
1.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各种感觉和活动来适应环境. ( )
是
2.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已经能够从别人的观点和角度去看问题. ( )
非
3.幼儿的智力发展指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要素的发展. ( )
是
4.具有相同知识的孩子,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的聪明才干也是相同的. ( )
非
5.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而在幼儿阶段,技能的掌握是最基本的. ( )
非
6.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幼儿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用原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 )
是
7.从幼儿记忆的表现看,幼儿的有意识记忆占优势. ( )
非
8.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 ( )
是
9.如果幼儿记忆10遍就能记住某一材料,那么再识记10遍,则更有利于加深幼儿的记忆痕迹. ( )
非
10.对幼儿来说,联想法是比较有效的回忆方法. ( )
是
11.重复性训练,即让幼儿一次又一次地感知所要记住的事情,也即机械训练. ( )
非
12.一般说,儿童与成年人的创造性思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 )
非
13.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 )
是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衡量行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如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或家庭规范、学校规范等,都是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
(1)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2)有助于幼儿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3)有助于幼儿将来人格的构建
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的接受的含义:
社会规范的接受是指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并实际做出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二)、品德
1、含义:
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2、品德含义的理解
(1)品德是以社会道德规范的接受为前提
(2)品德与稳定的规范行为紧密相联
(3)品德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一)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
(二)尊重家人,待人热情有礼貌
(三)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
(四)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
(二)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
(三)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发展过程。
﹡他律的含义:指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做出的,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自律的含义:指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更多的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人类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见147页)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1、服从阶段
﹡幼儿的规范行为具有的特点
(1)盲目、被动性
(2)工具性
(3)情境性
2、模仿阶段
﹡幼儿的模仿行为具有的特点
(1)主动性
(2)模糊性
(3)次稳定性
第四节 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就是教育者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的品行施予有目的的影响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
二、有效的德育措施:
(一)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1、有效的讲解与说服
2、适时提出具体、合理且一致的行为要求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1、家庭实践活动
2、幼儿园实践活动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四)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培养健康情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练习
一、填空:
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 或 、 等,都是 的社会规范。
1、法律规范 家庭规范 学校规范 各种类型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 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 的准绳。
2、幼儿言行 自己言行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 、 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3、道德认识 道德判断
4、幼儿的最先交往的对象是 ,父母的 、 、 、 等,都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
4、父母 人格 信仰 价值观 行为方式
5、社会规范应该是 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 的必要条件。
5、幼儿素质教育 健全人格
6、规范行为的 与 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稳定性 社会规范
7、品德是一个人 和 的简称,人的品德反映了 、 ,是 的组成部分。
品行 德性 价值观 人生观 人格
8、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 ,幼儿期是构建 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心理品质 品德结构
9、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 做起,在 中进行;以 为主,以 为辅。
具体的小事 日常生活 塑造 纠偏
10、讲解要在 中进行, 、 ,这样易于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 。
良好的气氛 情景交融 情理交融 社会规范
11、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 、 、 ;服从行为特点: 、 、 。
主动性、 模糊性、 次稳定性 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
第九章 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第一节 美与美感
一、美的特征与形态
(一)、美的含义(见159页)
(二)、美的特征
1、形象性
2、感染性
3、社会性
4、创造性
(三)美的表现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二、美感
(一)、美感的含义(见161页)
(二)、美感的特性
1、个人自觉性
2、愉悦性
3、多样性
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
一、自然美
二、社会美
三、艺术美:艺术活动是开启幼儿智慧的钥匙。艺术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都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识特点。艺术美是幼儿形成美感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活动、绘画活动、手工制作、文学作品欣赏、表演活动等来实施。
★艺术教育的目的(见163页),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音乐
1、歌唱活动方面
2、韵律活动方面
3、乐器演奏方面
4、欣赏方面
(二)美术
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本内容。幼儿在美术方面应形成的美感主要从审美的心理层次和不同教育内容来体现:
1、审美的心理层次
(1)观察与感知 (2)理解与体验 (3)表现与创造
2、幼儿美术内容
(1)绘画 (2)手工 (3)欣赏
(三)文学
幼儿文学活动包括:故事、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等方面的内容。幼儿应形成的文学方面的美感有:
1、审美感知 2、审美理解 3、审美情感 4、审美创造
第三节 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幼儿美感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情绪性 二、差异性 三、多样性
四、表面性 五、行动性 六、直率性
第四节 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一、美育的含义(见168页)
二、有效的美育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感受能力
1、从感知觉训练入手培养审美能力
2、丰富幼儿的表象,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3、加深情感体验
(二)创设美育情境,拓展美育途径
1、利用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
2、不失时机地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美育
(三)从全人教育的视觉来实施美育
1、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
2、将美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相融合
一、填空
1、美既不是_________的属性,也不是人的_________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_________中产生的。
天生自然 主观意识 社会实践
2、美的特征: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形象 感染 社会 创造
3、美的表现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形式。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4、美感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直觉性 社会功利性 愉悦性 多样性
5、音乐教育是让幼儿在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此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发展。
美好 有趣 创作 表达 欣赏 身体 精神 个性 社会性
6、美术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__是基本内容。
绘画 手工 美术欣赏 绘画
7、审美心理层次有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
感知 情感 创造
8、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是_________就有的,而是由_________的教育影响和_________的认识能力提高所决定的。
先天 成人 幼儿本身
9、幼儿美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情绪 差异 多样 表面 行动 直率
10、美育是对幼儿形成_____的教育过程,它培养幼儿_____、_____和_____的能力教育。幼儿美感的形成受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影响。
美感 感受美 爱好美 表现美 感知觉 表象 思维 情感
11、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必须保护好幼儿的_____,通过____ 来训练幼儿的_____,充分发展幼儿的_____。
各种感官 各种途径 感知觉 感知能力
12、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_____,观察_____和_____的情景,为幼儿_____的发展提供_____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_____。
日常生活 自然 社会 创造性思维 丰富 创造力
第十章 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及教学应用
第一节 幼儿迁移规律概述
一、迁移的含义与种类
(一)迁移的含义(见175页)
(二)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划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5、近迁移与远迁移
二、迁移对幼儿的作用
(一)迁移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迁移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影响幼儿活动迁移的条件
1、相似性
2、已有认知机构的特性
3、学习的定式
4、教育与教学指导
第二节 家庭-幼儿园的迁移与合作
一、家庭-幼儿园的迁移与合作的必要性